2024-11-03
近日,《自然·地球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由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联合完成的重要研究。该研究指出,尽管过去几十年来,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国际合作普遍增强,但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程度却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00年至2022年间发表在Nature Index期刊数据库上的论文,揭示了地球科学领域在国际合作方面的三大滞后表现:参与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少、国家和地区间的双边合作关系较少、以及各国的合作关系不够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跨国科学合作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尤其是在面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安全、海洋生态保护及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时,国际协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程度却未能跟上这一趋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团队利用Scopus文献数据库,对2000年至2022年间发表在Nature Index期刊数据库上的论文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图论(Graph Theory)的社会网络分析法(SNA),研究人员评估了不同科学领域中国际合作的紧密度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在国际合作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自然科学领域。
图1 2022年地球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关系图
研究推测,地球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倾向可能是导致国际合作不足的主要原因。许多地球科学项目聚焦于特定区域的问题,需要长期定点进行野外考察、样品分析和数据整合,因此更倾向于依赖本地团队。此外,地球科学某些分支与能源产业的密切关联,也使得国际合作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
面对全球性挑战,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迫切。研究建议,各国科学家和国际学术组织应积极促进跨国界的科研合作,特别是为“全球南方国家”(Global South)提供更多参与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科研模式,建立更多的开源数据共享中心和开放的协作平台,将有助于推动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
研究团队呼吁,应抓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特别是面向沿线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这不仅能够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知识共享和技术进步,还能有效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该研究由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的叶山博士(此前任教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担任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王久源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的刘全有教授及耶鲁大学的Lidya Tarhan教授也深度参与了研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并受益于与北京大学金之均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的讨论。
参考文献
Ye, S., Wang, J., Liu, Q. et 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geoscience lags behind other scientific disciplines. Nat. Geosci.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4-01566-3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