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植物成煤——天上掉馅饼模式!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煤地质教科书始终以泥炭沼泽为核心,以泥炭沼泽的物质组成、分布规律取代煤矿床的物质组成、来源、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称处于泥炭沼泽之内的为原地煤,离开泥炭沼泽的则为异地煤或微异地煤,以原地煤为主,将泥炭沼泽成因等同于煤矿床成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各式各样的“成煤模式”,包括多种陆相,海陆过渡相甚至海相成煤等。这些模式均为植物遗体从天而降,垂向堆积,依其共性,可统称“天上掉馅饼”模式。这些模式无法解决煤矿床的一些普遍问题:①矿床储量、矿体形态与赋存问题,例如,厚—巨厚煤层、薄而广的煤层成因(无法解释工业煤矿床成因)、煤层层理(尤其是块状层理)、煤层侧向连续性、分叉和煤层群等;②煤种、煤质、品位问题,如,高惰质煤、树皮残植煤、特优质超低灰分(极少供植物生长的矿物质)煤层成因等;③矿床分布问题。自地球演化到植物登陆,一直到现在,可供植被生长的区域很广,多在陆面和山地,而煤矿床并不是到处都有,只赋存在部分盆地的部分地层,厚煤层分布更局限。④不能预测煤层煤质的平面及垂向变化,指导工业生产和解决矿山实际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