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记录!江西省地调院参与发现全球已知最小的完整恐龙蛋!

近日省地调院、中国地大(武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省地质博物馆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蛋化石类型,刷新了保存完整的全球最小恐龙蛋化石记录。10月14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y Biology)。

2021年,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总工程师楼法生带领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江西省地质博物馆研究团队,在赣州市赣县区梅林镇一处工地发现并征集了一个保存较好的蛋窝,其中有6颗无规则排列的近乎完整的蛋化石,产出地层时代为距今8000多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随后,我局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展开合作,经过3年的研究确认其为恐龙蛋化石。

“此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在宏观上呈椭圆形,蛋壳外表面有蠕虫状和结节状纹饰,蛋化石极小,蛋壳极薄,这些特征都与其他已知的恐龙蛋化石有所不同。此前,在中国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中,最小的是浙江产出的金国微椭圆蛋,其大小约为45.5mm×40.4mm×34.4mm。这次赣州发现的蛋化石长度仅为29mm,由于新发现的蛋化石在大小、蛋壳厚度、气孔系统和超微结构等方面与此前发现的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我们建立了新属种。”楼法生介绍。

“通过对已知蛋化石的系统演化分析后,我们认为这些恐龙蛋来自一种小型的兽脚类恐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副教授韩凤禄说。恐龙作为中生代的霸主,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浓厚兴趣,它们的神秘和强大引发了人们无数的遐想。而恐龙蛋作为恐龙繁殖的重要产物,对于了解恐龙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认为,新发现的全球最小的完整恐龙蛋化石,增加了晚白垩世恐龙蛋的多样性,对了解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和繁殖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 吴珍)
地矿有鱼
科研进展 | 距今5.14亿年!寒武纪又有新发现
8月2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云南省东部的寒武纪关山生物群中,发现和报道了一个新的寒武纪软体动物化石,并命名为“多刺世山虫”,距今约5.14亿年。
多刺世山虫的标本仅有几厘米长,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呈椭圆形,无壳(类似于今天的蛞蝓),但其身体背部密密麻麻地覆盖着由几丁质构成的小尖锥骨片,腹面光滑,具有宽大的、肌肉发达的足部(图一和图二)。
多刺世山虫标本最早由云南大学博士毕业生张光旭于2019年3月在云南省富民县首次发现。这些标本乍一看并不起眼,张光旭最初将其称为“塑料袋”,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腐烂的小塑料袋。但随着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惊喜地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化石标本是非常稀有的、保存了软躯体的寒武纪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容易腐烂,很难形成完整的化石,在寒武纪也极为稀少,因此保存了软躯体的完整寒武纪软体动物化石极为罕见。保存了精细解剖构造的多刺世山虫的发现为理解软体动物及其冠轮动物(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苔藓动物和腕足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多刺世山虫为一个干群软体动物,表明软体动物的祖先应是扁平的,且背部布满了密集的中空几丁质骨刺。同时,该团队通过运用一系列先进的成像和分析技术,揭示了锥形刺内部的微观细节,表明这些刺由一些微小的管道系统构成(图三),直径不到百分之一毫米,这种分泌硬质部分的方法与环节动物的刚毛的生长方式一致,证明不同冠轮动物中的硬质结构(例如刚毛和生物矿化的壳)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多刺世山虫是最早的保存了软躯体的软体动物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软体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和理论,有助于理解软体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快速多样化过程。
iu魏
没有脚的脚印(足迹化石),苏克雷,玻利维亚。
卡尔·奥科(CalOrck'o)是玻利维亚的一个化石层,位于苏克雷(玻利维亚丘基萨卡省)西北约4.4公里的东科迪勒拉高原的ElMolino组(中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一个采石场内。地层由鲕状含化石石灰岩构成,ElMolino组中的九层恐龙足迹(遗迹化石)证明了开放的湖泊环境。足迹化石分布面几乎是垂直的,面积约为65,000平方米。
1998年至2015年对该遗址进行的高分辨率测绘显示,共有465条足迹,共计12,092个恐龙足迹。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九种不同形态的恐龙足迹,其中包括兽脚类、鸟脚类、甲龙和蜥脚类足迹,其中蜥脚类足迹占26%。
Geo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