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距今5.14亿年!寒武纪又有新发现
8月2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团队与英国牛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云南省东部的寒武纪关山生物群中,发现和报道了一个新的寒武纪软体动物化石,并命名为“多刺世山虫”,距今约5.14亿年。
多刺世山虫的标本仅有几厘米长,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呈椭圆形,无壳(类似于今天的蛞蝓),但其身体背部密密麻麻地覆盖着由几丁质构成的小尖锥骨片,腹面光滑,具有宽大的、肌肉发达的足部(图一和图二)。
多刺世山虫标本最早由云南大学博士毕业生张光旭于2019年3月在云南省富民县首次发现。这些标本乍一看并不起眼,张光旭最初将其称为“塑料袋”,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腐烂的小塑料袋。但随着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惊喜地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化石标本是非常稀有的、保存了软躯体的寒武纪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容易腐烂,很难形成完整的化石,在寒武纪也极为稀少,因此保存了软躯体的完整寒武纪软体动物化石极为罕见。保存了精细解剖构造的多刺世山虫的发现为理解软体动物及其冠轮动物(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苔藓动物和腕足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多刺世山虫为一个干群软体动物,表明软体动物的祖先应是扁平的,且背部布满了密集的中空几丁质骨刺。同时,该团队通过运用一系列先进的成像和分析技术,揭示了锥形刺内部的微观细节,表明这些刺由一些微小的管道系统构成(图三),直径不到百分之一毫米,这种分泌硬质部分的方法与环节动物的刚毛的生长方式一致,证明不同冠轮动物中的硬质结构(例如刚毛和生物矿化的壳)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多刺世山虫是最早的保存了软躯体的软体动物之一。它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软体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和理论,有助于理解软体动物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快速多样化过程。
iu魏
没有脚的脚印(足迹化石),苏克雷,玻利维亚。
卡尔·奥科(CalOrck'o)是玻利维亚的一个化石层,位于苏克雷(玻利维亚丘基萨卡省)西北约4.4公里的东科迪勒拉高原的ElMolino组(中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一个采石场内。地层由鲕状含化石石灰岩构成,ElMolino组中的九层恐龙足迹(遗迹化石)证明了开放的湖泊环境。足迹化石分布面几乎是垂直的,面积约为65,000平方米。
1998年至2015年对该遗址进行的高分辨率测绘显示,共有465条足迹,共计12,092个恐龙足迹。还可以将其划分为九种不同形态的恐龙足迹,其中包括兽脚类、鸟脚类、甲龙和蜥脚类足迹,其中蜥脚类足迹占26%。
GeoClub
我国科学家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关键因素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一段时间以来,其诱因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近期该校卫炜副研究员、董琳慧博士研究生和黄方教授等人研究发现,海水中对早期动物有毒害作用的硫化物和钡离子的移除,促使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发现为寒武纪早期海洋氧化与生命大爆发之间的互馈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海洋钡离子的移除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作用关系示意图。(如上图,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寒武纪早期出现了生命大爆发,传统观点认为这可能与海洋的氧化有关。但是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动物对氧气的需求量并不高。更有观点认为,海洋氧化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结果而非原因。可见寒武纪早期海洋氧化还原变化和生命大爆发之间的互馈机制仍不清楚,需进一步探究。

近期,卫炜等人通过扬子板块下寒武统富金属页岩的钡同位素数据发现,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海洋的逐渐氧化提升了硫酸根浓度,导致此前累积的溶解钡离子以重晶石形式被大量移除。水体中高浓度的钡会抑制水生动物的存活率,因此,对动物有毒害作用的硫化物和钡离子的移除,改善了海洋的宜居性,促使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地球学者